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AI赚钱指南,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7474!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军事行动上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即占领了全部大中城市,打通了主要的交通线,控制了大片解放区土地。
按蒋介石的设想:自己以城市为依托控制住交通线,解放军就无法流动,只能在分割状态下被国民党军“分区清剿”,最终归于消灭。
“国民大会”之后,蒋介石在军事行动上开始实施其第二阶段战略目标,即对解放军的“分区清剿”,也就是对重点区域的进攻。
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中,蒋军攻占了苏中、淮南、淮北地区和鲁南解放区的部分地区,打通了胶济铁路。在苏北的华中野战军放弃了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逐步后撤到淮阴以北地区集结。
蒋介石第二阶段“分区清剿”的目标,首先选定苏北和鲁南解放区。他调集了二十人的兵力,对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展开重点进攻。
国民党发动的重点攻势,不但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场上都掌握了相当大的主动权。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面临的“困难极大,形势是严峻的。”
蒋介石这次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方法。毛泽东又该以何种军事斗争方式来应对?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采取的是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即把八路军和新四军彻底分散,依靠民众,创造根据地,展开抗日战争。
在蒋介石发动进攻的第一阶段的四个月时间内,解放军歼灭了敌人二十五个旅,但具体到每次歼灭战的规模都相对较小,许多战役还带有游击战的性质。
现在,面对蒋介石集中兵力重点进攻,毛泽东应对的策略也是集中兵力开战。他提出: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
此时,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有将近十万人的兵力。解放军十万人对国民党军队二十万人,在总量上仍处于弱势。
但是,在毛泽东的手中,已经有了一次可以调动和部署十数万兵力与敌展开作战的实力条件。这在毛泽东以住的军事斗争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好局,这使他首次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了。
国共双方最高统帅都作出集中大兵团作战的军事战略部署。一场激战即将开始。同时双方将帅们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较量也随即展开。
由于是首次的大兵团作战,毛泽东对战事给予高度关注并加以精心指导。他为此次大兵团作战确定了几条具体原则:一是不要分兵打两个敌人,必须集中打一个敌人。二是第一仗必须打胜,因此要慎重选定歼击目标,掌握战机,精心组织。三是山野华野两个指挥部合一,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12月,蒋介石调集了二十五个旅,总兵力约二十万人,开始“清剿”苏北的解放军,并限定在攻势发起后半个月内“结束苏北战事”。
面对国民党军的“清剿”,毛泽东只为山野、华野确定了战略原则,并要求他们“情况望随时电告”。对具体的战役和战场指挥毛泽东绝不包办替代,给予前线部队首长极大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战地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抗日战争以来,这已经成为毛泽东指挥各支部队的基本方式,从而在战略、战役和战术指挥上,解放军上下级间充分配合,构筑起良好、高效的指挥系统。
根据敌情,陈毅和粟裕把确定的战役部署报中央军委,毛泽东迅速批复同意。12月15日,山野、华野部队发动了会合后共同进行的第一个大兵团作战。这一仗通常称为宿北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二万多人。紧接着,1月12日,解放军又发起了鲁南战役。历经18个昼夜的激战,这个战役在1月20日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整编第二十六师、第一快速纵队以及整编第五十一师,计两个师部、五个旅共五万多人。
这次战役,还有两个重大收获。俘虏蒋军三万六千多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参加了解放军,这已成为解放军补充兵力的主要途径。战役缴获了大量枪炮、坦克、汽车,使华东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得到很大改善。 这也成就了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的美名,使解放军拥有了兵员和装备的丰富来源。
鲁南战役结束几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月1日召开会议,讨论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
毛泽东在这个指示中明白地宣布: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即是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段。现在是它的前夜。我党的任务是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在对《迎接中国革命高潮》作说明时,特别讲了这样一句话:这个文件去年还不能发,现在可以发了。他还强调说:也许有一些同志会怀疑革命高潮是不是要到来,他们以为这种高潮多少年才来一次,并不是容易的事。这的确不容易,但根据最近的形势来看,高潮是确定地快要到来了。
据胡乔木回忆说:对迎接中国革命高潮的提法,不仅党内一般干部难以理解和接受,即使在党的高级干部当中也存有疑虑,有的同志还专门打电报问中央:“高潮”到底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当时大多数同志看到的是敌人的强大和凶狠,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威胁。
大规模内战刚刚开打,国民党军队以优势兵力和装备刚刚开始对解放区进行“分区清剿”。毛泽东就非常乐观地预判了中国革命形势,让人们准备去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据毛泽东测算,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共有二百一十八个旅,解放军经过几次战役歼敌五十多个旅,只占敌之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大仗才开始打响,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还十分悬殊。毛泽东“迎接中国革命高潮”、“取得最后胜利”的底气和力量何在??
分析其中的原因,毛泽东敢于胜利的勇气,必定有陈、粟兵团两次大规模战役胜利带来的影响和结果。一方面,这两次战役歼敌数量极大,多达七万人。更重要的方面是,这两次战役开创了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先河。
由毛泽东亲自导演、兵团首长有效执行的大兵团作战,既大量歼灭了敌人,又从俘获的俘虏中大量补充了兵力,以缴获的武器、汽车、坦克等极大地改善了装备,是一举多得的胜利。
这两次大兵团作战的胜利,既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战略决断能力,又体现了兵团首长优秀的战场指挥能力,还体现了兵团各纵队协作配合作战的能力。可以说,大兵团作战使解放军的作战方式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大兵团作战的胜利,使毛泽东掌握了可以在两三年时间内大部歼灭敌人的最有效的战法。由此,毛泽东对革命形势作出了逆转性判断,并且有底气和力量确定:自己有一切把握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取得最后的胜利。
鲁南战役之后,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进行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下辖十一个步兵纵队,并用从国民党军手里缴来的大量火炮、坦克、汽车和俘获的技术兵组建了一个特种兵纵队,全军共二十七万人。
至此,华东野战军已形成了极强大的大兵团作战能力,毛泽东对华野则提出了更高的战役要求。2月3日,毛泽东给华野首长去电提出:为彻底粉碎陈诚向鲁南进攻,先打弱者,后打强者,可能进攻之敌二十二个旅中,战力较强者约八个旅,较弱者约十四个旅。如我能首先歼灭较弱之十四个旅,此次进攻即算打破,然后再歼较强之八个旅,便很从容。
2月20日到23日,华东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筹划,发动了莱芜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军共七个师(旅)五万六千多人。
蒋介石“分区清剿”的另一个重点地区,就是陕甘宁边区和延安。3月13日,国民党政府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挥两个整编军十五个旅十四万人开始向延安进攻。
对蒋介石打延安,毛泽东早有预料也早有思想准备。胡乔木回忆说:过去有人认为毛主席从一开始就要放弃延安以诱敌深入,这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毛泽东很想守住延安,粉碎蒋介石进犯延安的计划。为此,他曾制定了一个从山西调兵保卫延安的计划。
1947年2月9日,胡宗南召开进攻延安的作战会议,声称“两个月内解决陕甘宁边区的军事问题”。
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周围有国民党军队39个旅,共23万人。边区解放区军只有一万多人,敌我兵力悬殊太大了。毛泽东亲自制定的保卫延安的作战部署未能实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我军死守延安,必然招致重大伤亡,这样,毛泽东决定主动放弃延安。
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蒋介石认为是其“分区清剿”获得的最重大胜利。
占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心脏,攻破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这在蒋介石看起来是对毛泽东和中共的致命打击。蒋介石借此大做文章大造舆论,彰显自己的显赫战果。他向美国大使司图雷登宣称:到8月底或9月初,共产党人不是被消灭,就是将被驱往僻远的内地去。国民党《中央日报》发文称:毛泽东,周恩来等已迁佳木斯,或已潜逃出国。
从大打到全面内战开始以来,蒋介石每天算计着从解放军手中收复了多少城池和地域,以此为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他的高级将领们也以多抢占城市和地盘而报功和获取奖赏。特别是国民党军占领了延安和陕甘宁的所有县城,蒋介石自然会认为,他的“分区清剿”获得了巨大胜利,共产党很快就会被消灭。
但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对战争胜负有着完全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战争中,毛泽东始终坚持的打胜仗的唯一标准,就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毛泽东时刻关注解放军的歼敌数量,对城池的得与失很少计较。在从延安撤出前,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话语表达了一个军事哲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一经典表述,高度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很快成为武装解放军官兵的思想武器,成为人人传诵、人人遵循的军事斗争原则。
撤出延安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何处去?这成了举世瞩目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
3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枣林则沟开会决定:党中央、中央军委仍然留在陕甘宁边区,中央书记处的多数同志,即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
毛泽东留在陕北的决定令党内震惊,也完全出乎蒋介石和胡宗南的意料。
蒋介石于是命令胡宗南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围追捕杀。一直犹豫不绝的胡宗南也下了狠心说:就是牺牲两个师也要捕捉中共首脑!
虽然在陕北拖住了胡宗南十几万人的部队,但是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也处在极大的险境中。中央警卫部队只有四个连,三百多人。在与胡宗南部队周旋时,中央机关多次陷入困境,极其危险。但每次都逢凶化吉,平安脱险。毛泽东很自信地说: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
占领延安,摧毁中共心脏,使解放军指挥中心完全失灵,这可能是蒋介石投入重兵进攻延安的最根本目的。但是,毛泽东指挥军队采用的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方式,他只凭一部电台指挥着全国百万人民解放军。
蒋介石拥有庞大和复杂的军事指挥系统,很多时候对自己的部队还指挥不灵,调动不畅,不得不经常乘坐飞机奔波于各个战场发号施令。他绝对不会想到毛泽东的最高军事指挥系统会是如此简陋的程度,更不会想到解放军各部队服从命令听指挥会有如此高效的程度。
毛泽东后来对人说,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
从3月19日撤离延安之后,时刻处于跋山涉水与敌周旋之中的中央机关,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三人组成最高军事指挥部,靠着几部电台,指挥着解放军各野战部队,与蒋介石展开殊死的军事斗争。
毛泽东最为关注的是山东战场,也倾注了大量心血。5月份,毛泽东和陈毅、粟裕间的电报往来极为频繁。在毛泽东的精心指导下,陈粟抓住战机,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展开大兵团作战,于5月14日到16日,在孟良崮山区一举全歼骄横不可一世、被誉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取得的改变战局的巨大胜利,表明解放军的战斗能力已得到极明显地提高,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引起极大的震动和混乱。
整编第七十四师被歼后,蒋介石在惊呼: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蒋介石承认他的“分区清剿”速胜战略有误,他看到了自己的军队存在的问题。他痛责:高级军官已成了军阀,腐败坠落,自保实力,不能缓急相救。各级指挥官每存苟且自保之妄念,既乏敌忾同仇之认识,更无协同一致之精神,坐视为敌所制,以至各个击破者,实为我军各将领取辱召祸最大之原因。
蒋介石对其军队的概括还算到位,蒋军抢占大城市后,许多高级将领成为一方诸侯,腐败坠落,丧失战斗精神,只想留守城市,只求自保实力,无一盘棋思想和协同作战的精神蒋介石虽已意识到自己军队的短处和弱点,但他决无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的气力和良策,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靠频繁撤换军事长官了事。
在苏北和鲁南与解放军的几场大规模交战,证实蒋介石的“分区清剿”战略已经严重受挫。但他并没有对战略战术及时作出调整或改变。
蒋介石在6月初给国民党军事将领分析形势时,仍然自信地说:比较敌我的实力,无论就那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无论就那一方面的实力来比较,共产党绝对不能打败我们。
国民党这样的军队,这样的统帅,加上固守?“分区清剿”战法,遭遇到解放军机动?灵活的大兵团作战,其失败的命运已经完全注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07474.com/5680.html